《对话》孙中亮:握好北斗地上应用创新的接力棒

作者: Allystar
发布于: 2022-07-05 10:00
阅读: 345

近日,CCTV2央视财经频道高端访谈《对话》独家策划“北斗,当梦想照进现实”主题节目。作为国产北斗自主研发芯片的代表,华大北斗董事长兼总经理孙中亮受邀参加本期节目,在北斗三号贯通两周年这一节点,展开发人深思的对话。

默默无闻三十载,静待花开

华大北斗此前是中国电子CEC集成电路业务板块的一部分。其有着30余年芯片设计研发的经历,研发包括二代身份证芯片、社保卡芯片等众多涉及民生工程的芯片。华大北斗2017年剥离组建后,专注于民用北斗芯片研发,“自主研发”从一开始就刻进了华大北斗的基因。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那一刻,孙中亮正在现场。回想两年前的时刻,孙中亮既自豪,又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自豪“天上好用”的北斗系统已经成型,自豪现场展示的北斗三号芯片来自华大北斗,做到了“芯联天地”;同时也为“地上用好”这一使命感到肩上深深的责任与压力。

华大北斗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中亮

两年间,得益于30余年自研芯片的厚积薄发,得益于北斗产业高速发展,北斗的应用规模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在共享单车领域,搭载北斗高精度芯片的共享单车投放量突破500万辆,自研北斗芯片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为城市治理做出了榜样和表率。如今,路面投放的较新的共享单车已经全面采用了基于北斗三号高精度的虚拟电子围栏约束停放管理。一方面城市管理形成了数字化的升级和转型,另一方面给我们日常的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和条件。

北斗的“地上用好”,没有芯片就谈不上北斗的产品应用。孙中亮在节目中表示,“我们跟国外的一些先进水平的芯片来比,还有进一步追赶和完善的工作要做。北斗三号全球运行以后,在应用上有了什么样性能的芯片,那么应用就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通过从板卡级高精度到芯片级高精度的跃进,北斗高精度的场景可复制在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等众多新兴领域。面向地质灾害监测、水利监测、道路桥梁、隧道、基坑建筑物等监测也因北斗系统有了更好的手段,监测精度达到毫米级。

北斗毫米级监测精度,从救援救灾,到防灾减灾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北斗卫星正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刘大可在节目中表示,基于民生,减灾救灾,灾情预报预警等场景,北斗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孙中亮是测绘导航专业毕业,因数学成绩优异毕业后投身信息科技产业。“如今的测绘方法与当年相比技术精进太多,以地质监测为例,传统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主要是采用人工定期采集数据及宏观巡视检查等传统监测手段,效率低、投入大、无法及时预报险情,随着北斗系统的发展,卫星导航定位高精度实时监测预警已成为主流的技术之一。”孙中亮坦言道。

恰逢北斗+数字化的大时代,谈到“老本行”地质监测,孙中亮表示,“虽然从芯片出货量上并不算是大规模的领域,但对保护大众人身财产安全、减少救灾投入和支出方面,地质监测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该领域也是我们芯片研发的其中一个重点。”

为产业链赋能,集中力量跑好“接力赛”

在今年5月发布的《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显示,中国诞生了一万多家跟北斗相关的企业,各个地方五花八门的北斗产业园在内卷,那面对这样的场面,作为后来者的“北斗”如何才能产业的茁壮成长?

行业发展都是由弱小、分散再到强大,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孙中亮的建议是集中力量形成“接力赛”。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人做精做专,为上下游环节赋能,而不是扎堆做容易的、快速收益的事情,才能使产业形成良性闭环。

“以我最熟悉芯片领域为例,芯片的自主研发具有一定的门槛,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平台,释放出芯片研发的能力,希望能有更多的伙伴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个性化、定制化的发挥北斗应用的想象力。”孙中亮如是说。

产业想要做强做大,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市场响应三步走。

政策支持:北斗的后发优势要上升到国家战略,政策上给支持,帮助企业做优、做强,尽快形成引领效应。通过龙头企业和“国家队”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带动产业发展,解决目前“散、弱、小”的问题。

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战略资本导入,专注芯片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形成快速良性的发展,吸引看重长期发展的资本。追求短期效益也不符合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规律。

市场响应:我们呼吁对政府主导建设和应用的重大项目,以及大型央企、国有企业牵头的应用项目,率先使用国产芯片,助力国产卫星导航和授时芯片的应用推广,用的多才能用的好。

孙中亮在栏目结束前表示,“做北斗产业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北斗人要有科学家的精神,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把地面的应用做好、做大、做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