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亮做客《对话》:解码北斗五年民用化突围之路

作者: Allystar
发布于: 2025-08-03 20:40
阅读: 44

       近日,恰逢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五周年之际,华大北斗董事长孙中亮作为业界代表,受邀做客央视财经频道高端访谈《对话》栏目,与多位一路见证北斗导航系统从一个想法,到梦想成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们,一起共话《中国“北斗”这五年》。

       在这场聚焦“中国北斗这五年”的访谈中,这位深耕北斗芯片领域十余年的领军人物,用“民生”、“北斗+万物互联”等一个个关键词勾勒出北斗从 “天上好用” 到 “地上用好” 的五年突围路。

民生场景:“只受限于想象力”的渗透

       “北斗在民生中的应用,只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这是孙中亮在节目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他坦言:“北斗已经在我们的民生中深深地融合进去了。这五年我们北斗走过的路,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2024年12月31日,国家颁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自2025年9月1日起,所有电动自行车必须标配北斗高精度定位。根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7月,全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为3.8亿辆,这个规模将彻底改写北斗民用化格局。孙中亮在节目中表示:“走向普及化就解决了规模问题,也解决了成本问题。”而成本下降又会进一步推动应用普及,使北斗产业化发展形成正向循环。

手机革命:北斗短报文开启生命守护通道

       节目中,孙中亮展示了最新一代北斗短报文芯片,这枚2.9×2.9毫米的北斗短报文芯片,正是北斗民生化进程的缩影。过去五年,北斗系统完成组网并全面赋能大众生活,孙中亮带领团队亲历了这场技术落地的“毛细血管”革命。

       当主持人质疑短报文存在“备而不用”的情况时,孙中亮亮出关键观点:“一生可能就用一次,但这一次可能救一生”。他展示的小型化短报文芯片,已具备双向卫星通信能力,未来五年将有望全面嵌入国产手机,实现天地一体化通讯功能。

直面挑战:芯片攻坚仍是关键

       尽管成就斐然,孙中亮对AI观察员提出的北斗产业化五年来面临的困局之一“芯病难除”深有同感。他坦言,尽管国内导航芯片这几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我们与国外仍有差距。

       北斗芯片这五年的突破,在孙中亮看来,特别是在高端芯片领域仍有提升空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及长期的经验累积,才能在技术上实现超越。

万物互联:北斗的未来疆域

       展望北斗产业未来的发展,孙中亮在答题板上写下“北斗+万物互联”。他认为,“导航定位是未来物物互联一个核心的标准配置。万物互联将使北斗走向一个辉煌发展的未来前景。”

       当北斗成为万物互联的标配,它创造的就不只是产业规模,更是新的业态和就业。节目现场观众中无人机飞手等新职业的涌现,正是北斗赋能效应的体现。

       万物互联时代,定位是核心刚需。中国北斗这五年,证明了其作为时空基础设施的普适性:从共享单车的精准锁车到户外探险的应急求救,从两轮车的强制标配到手机的天地一体通讯,从非洲电表的定位巡检,到欧洲汽车应急三角牌的主动预警,北斗正在重塑全球应用场景。

       北斗这五年,不仅实现了技术的突破,更加速了民生应用的落地。让每个终端都有北斗的影子,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时空智能”的便利 —— 这才是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真正含义。

 

推荐文章